第3章
關燈
小
中
大
尤拉仿佛經歷了一場浩劫。
一個戰地記者救了他,這名記者剛剛結束采訪回到喀布爾城區,在邊防看到了昏迷的尤拉。他一眼認出了這名優秀的《文學報》專欄作家,並將人帶回了醫療站。
“看開點,如果我再晚一點經過的話,也許你身上的衣服都會被扒走。”救人的記者向他解釋為什麽背包和口袋裏所有東西都不見了,“這裏很多難民靠搜刮死者身上的東西為生,路邊的或者沿戰場一線的地方都會有這些人,他們白天在附近晃蕩,晚上幹活,可能覺得你救不活了,索性把你身上值錢的東西都搜刮走。”
尤拉躺在兩張破椅子拼成的“床”上,隔著僵硬的木椅只有一層薄毯。他睡了將近十個小時,醒來腰酸背疼,卻只能慶幸至少沒落入敵人手裏。護士給他留了個枕頭,他把枕頭墊上一些,半坐起來,看看腿上新換的舊紗布,遺憾道,“我本來也沒有什麽值錢的東西,那裏面不過是幾件換洗的衣服。相機早就被打碎了,只是裏面有一塊手表,那是我爸留給我的。”
記者拍拍他的肩膀,“人能活下來就行,其他的都不重要。”
“其他人找到了嗎?”
“這個我暫時不知道,你們一共多少人?”
“七個人。我們坐一輛車過來的,但是我坐在最靠外面的位置,所以炸車的時候,我先跳下來躲過了一劫。後來我在現場找到了翠娜·塔拉波娃,她……”尤拉閉了閉眼,跳過了那個詞,“我只能把她的筆記本帶回來。可沒想到最後還是丟了。”
記者低下頭來說,“求主憐憫。”
這時候,門簾被撞開了。一個魁梧的男人走進來。
尤拉空洞的目光落在他身上,瞳孔一縮,表情變得驚愕。
奧列格撇著嘴巴,神色有點尷尬,“那個……我碰巧聽醫生說你在這裏,就來看看。沒想到你會來阿富汗。”
尤拉咬了咬唇,意思意思活動了一下嘴角扯出笑容來,“是啊,真是巧。”
他連正眼都不敢多看一眼,腦袋裏一時間亂七八糟:為什麽會在這種鬼地方碰到自己的初戀?還是以如此狼狽的樣子重逢,真是倒黴透了。
軍醫安德烈走過來檢查他腿上的傷口,“讓我看看你的傷,是自己拔的彈片嗎?”
尤拉點頭,“是。”
“傷口很深,沒有及時消炎所以感染了,拖得時間也比較久。我讓人已經處理過了,沒有大問題,等它恢覆就好,藥品緊缺我沒給你用什麽藥。請體諒一下吧。”安德烈把紗布重新包好,“我們會盡快聯系你的接線人,讓他來接你的。”
尤拉笑笑,“不用麻煩了,這位記者同志說他能帶我去記者站,我和他一起去就好。”
安德烈點頭,“那也好,省了我的事。”
奧列格插嘴,“我送你們去。”
尤拉驚詫地擡頭看著他。
奧列格說,“我有車,你不是腿受傷了嗎?能走得過去嗎?”
尤拉仍然在猶豫。那位記者同志倒是很不客氣,“這位是……?”
奧列格上前和他握手,“奧列格·葉羅赫維茨。蘇聯駐喀布爾步兵連連長。”
“你好,同志。”記者向他敬了個軍禮,“我看這件事就麻煩你了,謝謝你。”
奧列格志得意滿,“沒問題。”
因為醫療站不允許任何多餘的傷患占位置,尤拉收拾收拾形容從椅子上下來。記者在旁邊扶著他,奧列格走過來夾著他的胳膊將他撐起。尤拉身體立刻僵硬起來,咬著下嘴唇低聲說,“沒關系,我自己來。走幾步路還是可以的。”
奧列格的手已經擡了起來,舉在空中放也不是,不放也不是,當場就想發飆,看到他蒼白隱忍的臉最終還是沒有開口。
安德烈倒是第一次見奧列格吃癟,幸災樂禍地將他們送出門。
奧列格開車,尤拉坐在副駕駛上,那名記者和兩個士兵坐在車後箱裏。
車子呼嘯著開出醫療站,分開熙熙攘攘的人群滑入城市擁擠的交通道上。
喀布爾每天都堵得非常嚴重。因為戰爭,這裏有許多外鄉來的難民,交通道上密密麻麻的人流挾裹著車輛,車比人寸步難行。偶爾還會從狹窄的巷道裏沖出一輛自行車或者三輪車,駕駛者通常自視甚高,依仗精妙的車技見縫插針地穿行,所到之處留下一片烏煙瘴氣。
尤拉漫無目的地看著車窗外的景色,任由熾熱的風打在自己臉上。
城市散發著他想象中的東方異域風情,過路清真寺上開著一排靛藍色琉璃窗,窗柩用七彩的磚繪裝點著,在白色外墻的背景下顏色更加突出;平民住的矮房陽臺上掛滿艷麗的衣裙,服飾的花紋精致巧妙;一群女人頭抱著甕瓶路過,金色的器皿上描繪著魚和雲朵組成的圖案,還有一只古老的生物,人頭馬身孔雀翅膀,兩只眼睛碩大,露出一種詭異的笑容。*
(*Burak:伊斯蘭教神獸,相傳為伊斯蘭教創立者穆罕穆德戰馬。)
車子再一次被塞得停下。奧列格煩躁地拍打了一下方向盤。
尤拉回過神來看他,正撞上他的目光,頓時氣氛更加尷尬。
“為什麽來阿富汗?”奧列格不快地說,“這裏不是你來的地方。”
尤拉張口欲辯,卻想起自己不久前經歷的浩劫,於是不知從何處開口。他疲倦地望著車窗外,輕輕嘆了一口氣,“的確,是我把戰爭想得太簡單了。”
“……”
尤拉坦白道,“是主編讓我來的。我在國內讀了很多關於這裏的報道,所以想來親自看看。我以為……”他深吸了一口氣,“我以為戰爭就像電視裏那樣……”
奧列格冷笑,“你該呆在莫斯科的小公寓裏寫你的小說,來這裏是送死。”
尤拉煩躁地揉一揉太陽穴,他太清楚奧列格暴躁惡劣的性格,這也是他們後來分手的重要原因之一。他有些自暴自棄地想,也許當初死在那幫襲擊者手裏也好過現在被這人看笑話。
“記者站還有多遠?”他岔開話題問。
“不遠了,過幾個街區就到。”
車子在盤根錯節的巷道裏游刃有餘地穿行,路旁是曬衣服的木架、小攤小販以及嬉鬧的兒童,也有家庭主婦用大的木桶洗衣服或者搭起臨時的竈臺烹飪,細小的炊煙升起,飄來食物的香氣。尤拉這才感到饑餓,他反應過來身體的虛弱和饑餓也有關系。
肚子非常不爭氣地叫了一下,像是貓頭鷹發出一聲古怪的嘀咕。
他捂了捂肚子,特別尷尬,只希望坐在旁邊的人沒有聽到。
這時一只手遞了過來,掌心裏有一把糖果,“先吃一點,補一點能量。”
尤拉猶豫著拿了一顆糖,對方十分不耐煩直接將一把糖果全部塞進他的手裏,“留著慢慢吃,在這種地方能吃到糖可不容易,你最好期盼著能平安吃到回國的那一天。”
尤拉拆開糖紙,把那顆桃紅色的小石頭扔進嘴裏,過分誇張的甜膩滋潤了他的表情。他低頭撥弄著漂亮的糖紙,把糖果塞進口袋,“謝謝。”
車子拐進記者站的小院,尤拉扶著車門挪下了車,奧列格叫住他,“尤拉!”
他招招手,尤拉向他走過來,“怎麽了?”
奧列格低著頭打量他,斟酌了一下措辭,才輕輕說,“註意安全,不要輕信任何人。”
尤拉的臉微微發熱,不敢擡頭看,“好。”
奧列格搶過他手裏的筆記本,寫了個地址和電話號碼,“有事情就打這個電話找我,無論那幫菜鳥對你吼什麽,你朝他們吼過去,知道嗎?”他把本子丟回來。
尤拉點頭,攢著小本子,“好。”
記者在門口叫喚,“尤拉!”
尤拉不知所措地對著擋在身前的高大身軀,訥訥道,“我……該回去了。”
奧列格沈默地讓開,尤拉咬咬牙,跟上了記者的步伐。
記者見他面色憂郁關切地問,“怎麽了?腿傷不舒服嗎?”
尤拉搖搖頭,卻抑制不住心裏莫名的失落,神色十分黯淡。
唯一讓他覺得安慰的事情是記者站負責人單獨分給了他一個房間,家具俱全,床墊很柔軟。但是沒有洗澡的地方,一個月才能洗一次澡而且沒有熱水。阿富汗嚴重幹旱缺水,洗澡是有錢人才能幹的事情。
尤拉在書桌的抽屜裏找到了一本卡夫卡的小說集。他取下來坐在沙發上隨手翻閱。第一篇是《變形記》,這個故事在中學課本裏就有,他學這篇課文時,正好是和奧列格在一起的時候。
在尤拉的記憶裏,和奧列格短暫而激烈的愛情爆發在中學時期,那時他和奧列格年紀都很小,他在學校的圖書館裏借到了一本《白夜》,中午休息的時候兩個人坐在學校的樓梯間,他給奧列格悄悄念那些詩文一樣美麗的句子。奧列格把書扯開,抓著他的頭發按下腦袋狂熱地親吻;夏天的時候校服是襯衫短褲,上完體育課兩個人躲在廁所裏互相手淫,熾熱的甜蜜的氣息彼此交融。15歲的少年沈浸在納斯金卡*美夢一般的愛情裏。
(*納斯金卡:陀思妥耶夫斯基短篇小說《白夜》的女主角,她日覆一日等待著情人的到來,並向“幻想家”男主角傾吐自己的感情和幻想,她的幻想都充滿美感。)
但後來面臨畢業,兩個人志向不同,奧列格最終選擇去列寧格勒的軍校,尤拉考上莫斯科大學。兩人不在同一個地方,感情慢慢就淡了下去,最終分手。
大約人生就是這樣,你遇到一個美好的人,彼此有過一段交往,然後又分開。
尤拉偏著頭慢慢把手上的小說看完。天色已經有些黯淡,他的目光落在窗外,天空透明度很高,戈壁是一種漂亮的金屬灰色,它磨砂的質感平衡了灰度與亮度,在冷峻的天光下細小的顆粒狀銀斑如星辰閃爍。建築物與植被的黑色輪廓相互勾套,遠處有一座特別高的清真寺,圓形的屋頂上一根頂針刺破了最後一道餘暉,銳利的冷芒灼傷人眼,人間此時別無暖色。
“很美吧?”記者走進來說。
尤拉楞了楞,點頭,“它像個迷人的動物,原始卻又神秘。”
“是的。這就是阿富汗。”記者輕輕嘆息,“我剛來的時候也被這裏的美景震撼,它的外表和內在一樣充滿魅力。有時間我可以帶你去這裏大街小巷走走,或者去清真寺裏看看,這些東方人的文化有很了不起的一面,玄妙而又豐富。”
“你來這裏多久了?”
“兩年零四個月又十一天。我是84年的春天來的。”
“為什麽會來?”
“我是被坑來的。”記者苦笑,“有一天我看到公告欄裏志願前往前線支援的作家組中有我的名字,但我從來沒有報名過。後來我知道派來的作家都是這樣‘被志願’到前線來的。”
“就連柯木爾和吉拉也是嗎?”
記者表情詫異地說,“為什麽說到他們?”
“我到這裏來是因為讀了他們的文章,給我很大的激勵,”尤拉說,“他們現在也在記者站?平時會經常出去嗎?”
記者皺了皺眉,輕輕嘆了一口氣,“不瞞你說,柯木爾在84年就去世了。”
尤拉瞠目結舌,“你說什麽?”
“我忘了,這件事是不允許對國內公布的。但是戰地記者和作家的死亡率比國內知道的要高得多得多。這也是為什麽他們不斷每年都要派遣新人過來的原因。”記者擡起一只食指放在嘴唇上,“記得要保持緘默,不能說出去,要不然會影響民心。”
“可那些陸續發回來的報道呢?難道是憑空捏造出來的不成?”
“那些都是後來的新人模仿他們的風格代寫的。”
“這……”尤拉很難接受,“這有什麽意義!人都死了!卻還要利用他們的名字!”
記者捂著他的嘴巴,“你小聲點!這種事情不要到處宣揚。”
尤拉深呼吸收斂了表情,心裏卻沒那麽平靜。
“習慣了就好。”記者拍拍他的肩膀,“在這裏第一件事是習慣死人。以後你會理解那些士兵為什麽脾氣這麽暴躁易怒,他們不僅要習慣看著身邊的人死,還要習慣置人於死地,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。”
記者很健談,但尤拉卻興致缺缺。他才來阿富汗三天,對這裏就只剩下恐懼和厭倦。
在這樣一個極端的環境裏,他暴露出一個白面書生所有的缺點來,體弱優柔,敏感消極,肚子裏只有空想和真理,卻從來沒有面對過真正的殘酷和真實。他可以與人洋洋灑灑大談存在主義,分析薩拉馬諾和狗*的故事,但哪怕鄰居老太太家裏的內衣褲曬的往他的陽臺稍微越過了一些,他都會無比厭惡敲響對方家的門,責令人家把東西挪回去。
(*薩拉馬諾和狗:這是加繆《局外人》裏的一個片段,講老人薩拉馬諾養著一條渾身長瘡的臟狗,每天對狗動輒打罵,直到有一天狗跑了,老人卻擔憂狗是否會餓死凍死。)
阿富汗不適合尤拉,奧列格說得對,他應該呆在莫斯科的小公寓裏寫他的小說。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
一個戰地記者救了他,這名記者剛剛結束采訪回到喀布爾城區,在邊防看到了昏迷的尤拉。他一眼認出了這名優秀的《文學報》專欄作家,並將人帶回了醫療站。
“看開點,如果我再晚一點經過的話,也許你身上的衣服都會被扒走。”救人的記者向他解釋為什麽背包和口袋裏所有東西都不見了,“這裏很多難民靠搜刮死者身上的東西為生,路邊的或者沿戰場一線的地方都會有這些人,他們白天在附近晃蕩,晚上幹活,可能覺得你救不活了,索性把你身上值錢的東西都搜刮走。”
尤拉躺在兩張破椅子拼成的“床”上,隔著僵硬的木椅只有一層薄毯。他睡了將近十個小時,醒來腰酸背疼,卻只能慶幸至少沒落入敵人手裏。護士給他留了個枕頭,他把枕頭墊上一些,半坐起來,看看腿上新換的舊紗布,遺憾道,“我本來也沒有什麽值錢的東西,那裏面不過是幾件換洗的衣服。相機早就被打碎了,只是裏面有一塊手表,那是我爸留給我的。”
記者拍拍他的肩膀,“人能活下來就行,其他的都不重要。”
“其他人找到了嗎?”
“這個我暫時不知道,你們一共多少人?”
“七個人。我們坐一輛車過來的,但是我坐在最靠外面的位置,所以炸車的時候,我先跳下來躲過了一劫。後來我在現場找到了翠娜·塔拉波娃,她……”尤拉閉了閉眼,跳過了那個詞,“我只能把她的筆記本帶回來。可沒想到最後還是丟了。”
記者低下頭來說,“求主憐憫。”
這時候,門簾被撞開了。一個魁梧的男人走進來。
尤拉空洞的目光落在他身上,瞳孔一縮,表情變得驚愕。
奧列格撇著嘴巴,神色有點尷尬,“那個……我碰巧聽醫生說你在這裏,就來看看。沒想到你會來阿富汗。”
尤拉咬了咬唇,意思意思活動了一下嘴角扯出笑容來,“是啊,真是巧。”
他連正眼都不敢多看一眼,腦袋裏一時間亂七八糟:為什麽會在這種鬼地方碰到自己的初戀?還是以如此狼狽的樣子重逢,真是倒黴透了。
軍醫安德烈走過來檢查他腿上的傷口,“讓我看看你的傷,是自己拔的彈片嗎?”
尤拉點頭,“是。”
“傷口很深,沒有及時消炎所以感染了,拖得時間也比較久。我讓人已經處理過了,沒有大問題,等它恢覆就好,藥品緊缺我沒給你用什麽藥。請體諒一下吧。”安德烈把紗布重新包好,“我們會盡快聯系你的接線人,讓他來接你的。”
尤拉笑笑,“不用麻煩了,這位記者同志說他能帶我去記者站,我和他一起去就好。”
安德烈點頭,“那也好,省了我的事。”
奧列格插嘴,“我送你們去。”
尤拉驚詫地擡頭看著他。
奧列格說,“我有車,你不是腿受傷了嗎?能走得過去嗎?”
尤拉仍然在猶豫。那位記者同志倒是很不客氣,“這位是……?”
奧列格上前和他握手,“奧列格·葉羅赫維茨。蘇聯駐喀布爾步兵連連長。”
“你好,同志。”記者向他敬了個軍禮,“我看這件事就麻煩你了,謝謝你。”
奧列格志得意滿,“沒問題。”
因為醫療站不允許任何多餘的傷患占位置,尤拉收拾收拾形容從椅子上下來。記者在旁邊扶著他,奧列格走過來夾著他的胳膊將他撐起。尤拉身體立刻僵硬起來,咬著下嘴唇低聲說,“沒關系,我自己來。走幾步路還是可以的。”
奧列格的手已經擡了起來,舉在空中放也不是,不放也不是,當場就想發飆,看到他蒼白隱忍的臉最終還是沒有開口。
安德烈倒是第一次見奧列格吃癟,幸災樂禍地將他們送出門。
奧列格開車,尤拉坐在副駕駛上,那名記者和兩個士兵坐在車後箱裏。
車子呼嘯著開出醫療站,分開熙熙攘攘的人群滑入城市擁擠的交通道上。
喀布爾每天都堵得非常嚴重。因為戰爭,這裏有許多外鄉來的難民,交通道上密密麻麻的人流挾裹著車輛,車比人寸步難行。偶爾還會從狹窄的巷道裏沖出一輛自行車或者三輪車,駕駛者通常自視甚高,依仗精妙的車技見縫插針地穿行,所到之處留下一片烏煙瘴氣。
尤拉漫無目的地看著車窗外的景色,任由熾熱的風打在自己臉上。
城市散發著他想象中的東方異域風情,過路清真寺上開著一排靛藍色琉璃窗,窗柩用七彩的磚繪裝點著,在白色外墻的背景下顏色更加突出;平民住的矮房陽臺上掛滿艷麗的衣裙,服飾的花紋精致巧妙;一群女人頭抱著甕瓶路過,金色的器皿上描繪著魚和雲朵組成的圖案,還有一只古老的生物,人頭馬身孔雀翅膀,兩只眼睛碩大,露出一種詭異的笑容。*
(*Burak:伊斯蘭教神獸,相傳為伊斯蘭教創立者穆罕穆德戰馬。)
車子再一次被塞得停下。奧列格煩躁地拍打了一下方向盤。
尤拉回過神來看他,正撞上他的目光,頓時氣氛更加尷尬。
“為什麽來阿富汗?”奧列格不快地說,“這裏不是你來的地方。”
尤拉張口欲辯,卻想起自己不久前經歷的浩劫,於是不知從何處開口。他疲倦地望著車窗外,輕輕嘆了一口氣,“的確,是我把戰爭想得太簡單了。”
“……”
尤拉坦白道,“是主編讓我來的。我在國內讀了很多關於這裏的報道,所以想來親自看看。我以為……”他深吸了一口氣,“我以為戰爭就像電視裏那樣……”
奧列格冷笑,“你該呆在莫斯科的小公寓裏寫你的小說,來這裏是送死。”
尤拉煩躁地揉一揉太陽穴,他太清楚奧列格暴躁惡劣的性格,這也是他們後來分手的重要原因之一。他有些自暴自棄地想,也許當初死在那幫襲擊者手裏也好過現在被這人看笑話。
“記者站還有多遠?”他岔開話題問。
“不遠了,過幾個街區就到。”
車子在盤根錯節的巷道裏游刃有餘地穿行,路旁是曬衣服的木架、小攤小販以及嬉鬧的兒童,也有家庭主婦用大的木桶洗衣服或者搭起臨時的竈臺烹飪,細小的炊煙升起,飄來食物的香氣。尤拉這才感到饑餓,他反應過來身體的虛弱和饑餓也有關系。
肚子非常不爭氣地叫了一下,像是貓頭鷹發出一聲古怪的嘀咕。
他捂了捂肚子,特別尷尬,只希望坐在旁邊的人沒有聽到。
這時一只手遞了過來,掌心裏有一把糖果,“先吃一點,補一點能量。”
尤拉猶豫著拿了一顆糖,對方十分不耐煩直接將一把糖果全部塞進他的手裏,“留著慢慢吃,在這種地方能吃到糖可不容易,你最好期盼著能平安吃到回國的那一天。”
尤拉拆開糖紙,把那顆桃紅色的小石頭扔進嘴裏,過分誇張的甜膩滋潤了他的表情。他低頭撥弄著漂亮的糖紙,把糖果塞進口袋,“謝謝。”
車子拐進記者站的小院,尤拉扶著車門挪下了車,奧列格叫住他,“尤拉!”
他招招手,尤拉向他走過來,“怎麽了?”
奧列格低著頭打量他,斟酌了一下措辭,才輕輕說,“註意安全,不要輕信任何人。”
尤拉的臉微微發熱,不敢擡頭看,“好。”
奧列格搶過他手裏的筆記本,寫了個地址和電話號碼,“有事情就打這個電話找我,無論那幫菜鳥對你吼什麽,你朝他們吼過去,知道嗎?”他把本子丟回來。
尤拉點頭,攢著小本子,“好。”
記者在門口叫喚,“尤拉!”
尤拉不知所措地對著擋在身前的高大身軀,訥訥道,“我……該回去了。”
奧列格沈默地讓開,尤拉咬咬牙,跟上了記者的步伐。
記者見他面色憂郁關切地問,“怎麽了?腿傷不舒服嗎?”
尤拉搖搖頭,卻抑制不住心裏莫名的失落,神色十分黯淡。
唯一讓他覺得安慰的事情是記者站負責人單獨分給了他一個房間,家具俱全,床墊很柔軟。但是沒有洗澡的地方,一個月才能洗一次澡而且沒有熱水。阿富汗嚴重幹旱缺水,洗澡是有錢人才能幹的事情。
尤拉在書桌的抽屜裏找到了一本卡夫卡的小說集。他取下來坐在沙發上隨手翻閱。第一篇是《變形記》,這個故事在中學課本裏就有,他學這篇課文時,正好是和奧列格在一起的時候。
在尤拉的記憶裏,和奧列格短暫而激烈的愛情爆發在中學時期,那時他和奧列格年紀都很小,他在學校的圖書館裏借到了一本《白夜》,中午休息的時候兩個人坐在學校的樓梯間,他給奧列格悄悄念那些詩文一樣美麗的句子。奧列格把書扯開,抓著他的頭發按下腦袋狂熱地親吻;夏天的時候校服是襯衫短褲,上完體育課兩個人躲在廁所裏互相手淫,熾熱的甜蜜的氣息彼此交融。15歲的少年沈浸在納斯金卡*美夢一般的愛情裏。
(*納斯金卡:陀思妥耶夫斯基短篇小說《白夜》的女主角,她日覆一日等待著情人的到來,並向“幻想家”男主角傾吐自己的感情和幻想,她的幻想都充滿美感。)
但後來面臨畢業,兩個人志向不同,奧列格最終選擇去列寧格勒的軍校,尤拉考上莫斯科大學。兩人不在同一個地方,感情慢慢就淡了下去,最終分手。
大約人生就是這樣,你遇到一個美好的人,彼此有過一段交往,然後又分開。
尤拉偏著頭慢慢把手上的小說看完。天色已經有些黯淡,他的目光落在窗外,天空透明度很高,戈壁是一種漂亮的金屬灰色,它磨砂的質感平衡了灰度與亮度,在冷峻的天光下細小的顆粒狀銀斑如星辰閃爍。建築物與植被的黑色輪廓相互勾套,遠處有一座特別高的清真寺,圓形的屋頂上一根頂針刺破了最後一道餘暉,銳利的冷芒灼傷人眼,人間此時別無暖色。
“很美吧?”記者走進來說。
尤拉楞了楞,點頭,“它像個迷人的動物,原始卻又神秘。”
“是的。這就是阿富汗。”記者輕輕嘆息,“我剛來的時候也被這裏的美景震撼,它的外表和內在一樣充滿魅力。有時間我可以帶你去這裏大街小巷走走,或者去清真寺裏看看,這些東方人的文化有很了不起的一面,玄妙而又豐富。”
“你來這裏多久了?”
“兩年零四個月又十一天。我是84年的春天來的。”
“為什麽會來?”
“我是被坑來的。”記者苦笑,“有一天我看到公告欄裏志願前往前線支援的作家組中有我的名字,但我從來沒有報名過。後來我知道派來的作家都是這樣‘被志願’到前線來的。”
“就連柯木爾和吉拉也是嗎?”
記者表情詫異地說,“為什麽說到他們?”
“我到這裏來是因為讀了他們的文章,給我很大的激勵,”尤拉說,“他們現在也在記者站?平時會經常出去嗎?”
記者皺了皺眉,輕輕嘆了一口氣,“不瞞你說,柯木爾在84年就去世了。”
尤拉瞠目結舌,“你說什麽?”
“我忘了,這件事是不允許對國內公布的。但是戰地記者和作家的死亡率比國內知道的要高得多得多。這也是為什麽他們不斷每年都要派遣新人過來的原因。”記者擡起一只食指放在嘴唇上,“記得要保持緘默,不能說出去,要不然會影響民心。”
“可那些陸續發回來的報道呢?難道是憑空捏造出來的不成?”
“那些都是後來的新人模仿他們的風格代寫的。”
“這……”尤拉很難接受,“這有什麽意義!人都死了!卻還要利用他們的名字!”
記者捂著他的嘴巴,“你小聲點!這種事情不要到處宣揚。”
尤拉深呼吸收斂了表情,心裏卻沒那麽平靜。
“習慣了就好。”記者拍拍他的肩膀,“在這裏第一件事是習慣死人。以後你會理解那些士兵為什麽脾氣這麽暴躁易怒,他們不僅要習慣看著身邊的人死,還要習慣置人於死地,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。”
記者很健談,但尤拉卻興致缺缺。他才來阿富汗三天,對這裏就只剩下恐懼和厭倦。
在這樣一個極端的環境裏,他暴露出一個白面書生所有的缺點來,體弱優柔,敏感消極,肚子裏只有空想和真理,卻從來沒有面對過真正的殘酷和真實。他可以與人洋洋灑灑大談存在主義,分析薩拉馬諾和狗*的故事,但哪怕鄰居老太太家裏的內衣褲曬的往他的陽臺稍微越過了一些,他都會無比厭惡敲響對方家的門,責令人家把東西挪回去。
(*薩拉馬諾和狗:這是加繆《局外人》裏的一個片段,講老人薩拉馬諾養著一條渾身長瘡的臟狗,每天對狗動輒打罵,直到有一天狗跑了,老人卻擔憂狗是否會餓死凍死。)
阿富汗不適合尤拉,奧列格說得對,他應該呆在莫斯科的小公寓裏寫他的小說。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